环球观热点:40. 朱紫因果
时间 : 2023-06-06 03:46:16   来源 : 哔哩哔哩

缘自因果

如果以个人角度来看,儒家相当于五谷,是粮食,用以立身;佛家为药,脱离人生苦海,可治病;道家为调和,是一种艺术,使人能够与现实和解,补儒家之纯直,释佛家之浩繁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而对于整个国家,特别是中国历史上诸多朝代而言,以儒家立国,是纲纪民心;佛家为杂货铺,提供吃喝之外的各种生活必需品,可引导慰藉人心;道家是药店,可救天下苍生倒悬之苦。

中国历史上开国名臣中学道的不少,例如张良、诸葛亮、刘伯温、魏征等都是道士。汉初文景之治,初唐贞观之治,都是以道家“静之”、“无为”为统治核心思想;到后来,宋、元、明、清的创建时期,也都是“内用黄老,外示儒术”,核心就是减少行政干预,降低赋税,让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。如果说每次朝代更迭,中华大地就像按下了重启键,道家就是一本《重启指南》。

回到西游记,对于朱紫国国王来说,佛是心病的良医。而对于整个朱紫国而言,就像国王跟唐僧感叹一样,“诚乃是天朝大国,君正臣贤。似我寡人久病多时,并无一臣拯救。”而悟空用药也都是,“夺诸郁而无壅滞,定祸乱而致太平,名之曰‘将军’的大黄”,“通闭塞,利水谷之道路,乃斩关夺门之将的巴豆”。

所以,这朱紫国的病在于,君主昏沉,言路不通,缺乏忠臣良将(儒家),立国之本已然动摇,病情不容乐观。

得病的原因,文中做了这样的详细描述:当时朱紫国先王在位之时,这个王还做东宫太子,未曾登基。他年幼间,极好射猎。他率领人马,纵放鹰犬,正来到落凤坡前,有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子,乃雌雄两个雀雏,停翅在山坡之下,被此王弓开处,射伤了雄孔雀,那雌孔雀也带箭归西。佛母忏悔以后,吩咐教他拆凤三年,身耽啾疾。

一路修行到此,水火济,见自性,破诸相,到此开始“论因果”。

因果,确切说是“缘起因果”,即“因缘”,乃佛教基本理论。

梵语“因缘”为:尼陀那(nidāna),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及促成这种结果的条件。鸠摩罗什法师曰:力强为因,力弱为缘。僧肇法师曰:前缘相生,因也;现相助成,缘也。

简单说,“因”指直接原因,也叫“正因”,“缘”指间接原因,是谓“缘因”。

《中阿含经》说:“因此有彼,无此无彼,此生彼生,此灭彼灭。”世上的一切事物、一切象都不是绝对的存在,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,有同时依存,有异时依存。

在因缘论的基础上,佛陀释迦摩尼通过自修自证,得出生死轮回的真相,即十二因缘: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依次又被划分为:过去二因、现在五果、现在三因、未来二果。

后来到龙树菩萨,以及其所创立的中观学派,提出“缘起性空”的观念。“因缘”有“八不”,即《中论·观因缘品》云:不生亦不灭,不常亦不断,不一亦不异,不来亦不出。

《中论》云:未曾有一法,不从因缘生,是故一切法,无不是空者。

《金刚经》云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
因果包含了,“因缘”和“果报”。上面说了“因缘”,而“果报”,也称“业报”,就较为容易理解。在佛家看来,因果通三世:若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做者是。

佛教的因果论就不是建立在单一的因上,而是建立在二种以上的因(因缘)上。这与吠陀、奥义书、吠檀多等古印度婆罗门哲学之主张的“一因生多果”,以及其他派别所说的“多因生一果”不同。 佛教认为一切诸法皆由因缘而生,因缘产生结果,而结果亦为因缘,二者相倚相生,永无止境。

业力、业报、轮回等都不是佛教的独创,早在印度早期《吠陀经》中都有所描述。在佛教中,对于业报提出了“自业自得”的业报原则。

《涅槃经》云:无有自作,他人受累。

《涅槃经》又云: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;三世因果,循环不失。

在印度教中,业力是种姓制度的思想根基:一个低种姓的人,今生必须受苦,来还清他前世的业报;且他人不得相助,否则业报不清,相助就是害他。

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,着重描述了“自业自得”的业报原则,即琉璃王诛杀释迦族惨案。

早年波斯匿王想向释迦族联姻修好,释迦族自觉是优等的种族,便将当时王族的大将摩诃那摩的一个婢女充作公主,嫁给波斯匿王为后,日后生得琉璃王子。琉璃王子八岁时回迦毗罗卫国,途中到一个讲堂中休憩纳凉,被看守辱骂为“婢女之子”。王子受辱后,便发恶愿将来当国王后要消灭释迦族。

琉璃王长大后,通过篡权当上了国王,果然纠集军队向迦毗罗卫国杀去。佛知其意,于是提前来到琉璃王行军要道,琉璃王出于对佛陀的敬意不得已而退回。

接连三次出兵,都被佛祖挡下。到第四次时,果报成熟,连佛陀也无奈。琉璃王杀入迦毗罗卫国后,释迦族人由于佛陀的教化,虽然极为骁勇善射,但在抵挡敌人时誓不伤敌,于是惨遭杀戮。

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,用神通将五百释迦族人摄入钵内,带出迦毗罗卫国,然而开钵时五百人却已全部化为血水。

眼看释迦族人惨遭杀害,在净饭王去世后继承政权的摩诃那摩王跳入河水中,请求琉璃王在其浮上水面之前不杀人。琉璃王答应后,摩诃那摩王为了拯救家族,用头发将自己绑到了河底的树根上溺水而亡,为更多释迦族人的逃出争取了时间。

琉璃王发现摩诃那摩为族人而死,亦生后悔。

然而此时的迦毗罗卫城已是血流成河,惨遭焚毁。因此一滔天恶业,琉璃王及其军队在屠城后的七天便被大水所漂,全军覆没,琉璃王死后堕入阿鼻地狱。

释迦族被灭后,佛陀讲述了释迦族今世受此苦难的过去因缘:往昔迦毗罗卫城有一鱼村,人们以捕鱼而食。当时大湖内有两条大鱼被捕,村中有小儿,虽然没有亲自捕鱼,但见到人们捕鱼时,他也心生欢喜。他也没有吃过鱼肉,只是觉得好玩,在大鱼头部敲打了三下。当时捕鱼的那些人就是今日的释迦族,当时两条大鱼,一条是琉璃王,另一条是好苦梵志(协助琉璃王讨伐释迦族之人),渔村中人就是现在被杀的释迦族,而小孩就是释迦佛。因为杀鱼罪业深重,释迦族在过去劫中受地狱苦。而佛陀当时敲打鱼头三下,现在就由于这个因缘而头痛三天。

佛教的因果论,传到中国,又有了本土化的发展。特别是和易学中的天人感应、儒家天道思想相结合,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“天报观”。

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:“盖闻为善者,天报之以福;为非者,天报之以殃。”

上天,会根据一个人的善恶,而对其以及亲人进行赏罚。

《易》本身就讲的是“天人感应”,《易传·文言传·坤文言》云:

坤至柔而动也刚,至静而德方,后得主而有常,含万物而化光。坤道其顺乎。承天而时行。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矣。由辩之不早辩也。《易》曰: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盖言顺也。直其正也,方其义也。

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是坤卦初六爻的爻辞。意思是,脚踩秋霜,当知寒冬已近,将结成坚冰。

而在儒家,特别是《易传》所论述强调的是,家庭教育。育人要从小开始,且关乎整个家族,兴衰荣辱关联子孙后代,是谓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。

比较典型的就是刘备那句家训: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

在这里道德成了考量因果的唯一标准,因果论由最开始的一种朴素的宇宙世界观,转而成为了一种教化人心的社会人生观。

这种“天报观”同样被道家所接纳推崇,乃至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一种“普世价值”。

紫阳真人

明明是皇帝陛下当年杀伤了雌雄孔雀,可金圣宫娘娘跟着遭殃,不得不陪了金毛犼三年。幸有紫阳真人相助,将旧棕衣化作 “五彩霞衣” 赠她,使得妖怪不能碰她。三年后衣是新衣,人是旧人。

张伯端,字平叔,号紫阳,被尊为“紫阳真人”,又称“悟真先生”,北宋台州临海(今属浙江)人,是全真教南宗五祖的第一祖,著有《悟真篇》、《金丹四百字》等重要道学典籍,是道教历史上内丹学派的集大成者。

全真南宗发源于南宋,要比北宗早创立近200年。后来金朝道士王重阳创立全真教,并往前追溯四位祖师,王玄甫、钟离权、吕洞宾、刘海蟾、王重阳,称作全真五祖,也称北五祖。

据传张伯端的师父就是北五祖中的刘海蟾。全真南五祖为:张伯端、石泰、薛道光、陈楠、白玉蟾。随着元朝覆灭南宋,统一中国,全真教被元朝皇帝册封,南宗被并入北宗,统称全真教。

全真教思想承自钟吕,主张儒、释、道三教合流,提出“性命双修”。张伯端说道:“道家以命宗立教,故详言命而略言性;释氏以性宗立教,故详言性而略言命。”

《性命圭旨》云:何谓之性?元始真如,一灵炯炯是也。何谓之命?先天至精,一炁氤氲是也。

全真南宗主张“先命后性”,而全真北宗丹法以 “先性后命”。近代西方心理学家详细考察道教“性命双修”,特别对于“性命”的定义,认为这些学说在治疗和预防精神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。

但全真南宗后来也推行“雷法”,著有很多相关的书籍。明初大儒,也是《元史》总裁官的王袆,在其《青岩丛录》中云:老子之道本于清静无为,以无为为本,以无为而无不为为用,道德经五千余字,其要旨不越是矣;先汉以来,文帝之为君,曹参之为臣,常用其道以为治,而民以宁一,则其道固可措之国家天下者也;自其学一变而为神仙方技之术,再变而为米巫祭酒之教,遂为异端矣;然而神仙方技之术又有二焉:日炼养也,曰服食也,此二者今全真之教是已;米巫祭酒之教亦有二焉:曰符隶也,日科教也,此二者今工一之教是已。

在元明社会主流大儒眼里,全真教是“炼养”、“服食”的“异端”。而在正统道教学者眼里,道教又分:正真之教、返俗之教、训世之教。

基本上来说,古代最初的道家是讲道理的,后来的道教则讲迷信。毕竟畜养教众,扩大影响,都离不开钱财。
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说道:道家使人精神专一,动合无形,赡足万物。其为术也,因阴阳之大顺,采儒墨之善,撮名法之要,与时迁移,应物变化,立俗施事,无所不宜,指约而易操,事少而功多。儒者则不然。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,主倡而臣和,主先而臣随。如此则主劳而臣逸。至于大道之要,去健羡,绌聪明,释此而任术。夫神大用则竭,形大劳则敝。形神骚动,欲与天地长久,非所闻也。

太史公夸赞道家能够随机应变,直指问题核心,化繁为简,事半功倍。中国朝代更迭,天下大乱之时,匡扶社稷的名臣很多都是道家之人,道家思想为安抚动乱之良药。晚清名臣曾文正公,在其二次复出之时就曾深刻吸取道家思想之精髓。

道教各方面理论不断扩展演化,到后来甚至将基督教之基督也包括在其神仙体系之内,像阴阳五行、风水等统统保罗在内。

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大道氾兮,其可左右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